(资料图)

自汉以来,无论社会上层使用金银或是纸币,基层民众一般总是使用铜钱,甚至在元、明时期违禁使用。政府虽然一时禁用,但最终还是允许铜钱流通。铜钱即便时有减重,但结果总是恢复到一钱或相近的标准重量。如董卓的小五铢,王莽、咸丰的大钱,因民众的抵制,最后总是恢复用小平钱。这是因为两千年间社会上始终是以铜钱为货币单位。但自铜元出现以后,情形就不同了。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广总督德寿奏请朝廷同意,模仿香港铜币在广东率先铸造铜元。每枚重2钱,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及"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背铸还有英文"Kwangtung One Cent"。铜元一面世便大受欢迎,市价竟超出其名价,原定银币1元当铜元100枚,光绪二十八年(1902)银币1元只能换到铜元80~90枚,彭信威先生认为这可视为近代机器战胜传统手工,或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例子。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谕令沿海沿江省区仿造机制铜元。三十一年(1905)设在天津的中央造币厂开始生产铜元。铜元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且较当十大钱减重6分。因此,铸造铜元有利可图,各省纷纷购置机器,大肆鼓铸。光绪三十一年已有12省设有铸局15个,机器846具。虽然只有十分之六的铸局开工,但铜元已泛滥,其时银币1元兑换铜元由80枚增至130枚,十年内贬值达一半以上,甚至超过了同期银行兑换券的贬值幅度。

铜元虽然形式上仿自外国货币,但内容上仍承袭传统制钱,如以文纪值且与银元无固定比价。但是,铜元的铸造却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曾引起清末民初的物价革命,社会影响深远。因为铜元对白银及银币没有固定比价,随时涨跌。但对制钱则始终是一兑十。

比价上,铜元与当十大钱本无不同,但当十大钱一出便跌价,最后仅值制钱2文。铜元虽对白银、银元跌价,但对制钱只是短期在个别地区跌价,一般说来,始终保持了当十的比价。这是铜元与大钱不同的地方,也是出现物价革命的关键所在。此前,大钱跌价民众就用小平钱,物价便可恢复。但铜元跌价就很难再恢复了,用钱文计算的物价自然上涨,最终引起一场物价革命。这一上涨趋势,清末仅是开始,直到民国年间才告完成,对近代社会特别是基层民众的生活影响深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