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人民法官,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重大责任。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对法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法官的人文素养是其公正意识的重要来源之一。要提高人文素养,除了学习法律知识外,还应当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知识浩如烟海,如今的各类书籍确实太多,工作又太忙,能用来读书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尤其是当下的法官更忙。如何在有限时间里多读书、读好书?唯有常读经典,多看精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阅读要有所选择取舍,要尽可能选择经典作品,这样最容易架构起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作为法律人,必须阅读法学经典作品,以掌握人类法治发展的艰辛历程,培养对公平正义和法律职业的执着信念,为公正司法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也要阅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从而更加深刻认识社会;还要结合兴趣阅读文学、艺术领域的经典著作,提升人文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个人精神境界。
读经典,可以提升思考和认知能力。一部经典往往就是一个世界。如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作者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和治理的具体方法及措施。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重建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不仅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历史的认知,而且对于认识今天的农村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读经典,可以涵养平和的心境。法官要练就超然平和的心态,加强阅读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如读史铁生的散文,可以让你的心灵慢慢地变得深沉、博大和丰盛,那才是生命里最美丽的果实。在他的散文《我与地坛》里,史铁生用耳、用心、用气倾听地坛,与物同体,悲天悯人。地坛里鸽子的哨音、冗长的蝉鸣、古殿檐头的风铃声、啄木鸟的啄木声,召唤着漂泊的心回归大地,从中见自我见天地万物一体。
读经典,如时常与伟大的灵魂相遇,感受精神的洗礼;与聪明的先知相交,汲取知识的营养;与有趣的心灵相会,体悟人生的苦乐。从而让自己内心更加宁静,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冷静地认识问题,理性地调处纠纷,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庄严和温度。读巴金的《随想录》,让人看到作者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还有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季羡林的《牛棚杂忆》等等,文中总是浸透了几分人情、几分世事,让人看到了美与丑、善与恶,但更坚定了前进的勇气。
为培养阅读习惯,我们不妨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坚持阅读,并逐步增加阅读量。同时,要带着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去阅读,随手批注,做点笔记,以启发关联思考。阅读习惯的养成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实践,滴水穿石,把阅读内化为生活习惯,才能让读过的好书驻留心间。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