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15日电(记者何曦悦)黄山迎客松,也许是中国被人们拍照最多的松树。它伸向一侧的枝杈,仿佛热情张开臂膀欢迎宾客,故而得名“迎客松”。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黄山的壮美景致背后,是众多工作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


(相关资料图)

十余年,胡晓春在黄山上写下了约140万字,记录在他的84本“迎客松日记”里。

8月14日,胡晓春对迎客松的支撑杆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从20世纪80年代起,迎客松有了专职的守松人。作为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守护迎客松已有13年。白天每隔两小时一次的日常巡护,大风暴雪等极端天气下更得时刻关注。胡晓春说,自己最喜欢的三个字就是迎客松日记里的“无异常”。

风景如画的黄山上,有胡晓春在迎客松树下的坚持,也有李培生在悬崖上“飞檐走壁”的身影。

放绳工是黄山上的一个特殊工种,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在黄山的悬崖绝壁上攀爬拾捡垃圾。

李培生是黄山风景区玉屏环卫所的一名放绳工。20多年来,他累计放绳长度达1800公里。清理飘落在悬崖峭壁间的塑料制品、包装袋,帮助游客取回掉落在悬崖下的手机、钱包等,晒得黝黑的李培生被称作黄山上的“蜘蛛侠”。

8月14日,李培生在黄山风景区的悬崖峭壁间清捡垃圾。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2012年和2021年,李培生和胡晓春分别获得“中国好人”称号,这些年,他们始终落实“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

山石千年不动,岩壁缝隙里的松树也仿佛数十年不变,黄山让人产生永恒般感慨的美景,两位“中国好人”的工作却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十几年前,黄山风景区每年游客量才80万左右,那时我们一天得放绳索捡垃圾七八次甚至十几次。现在年游客量达到300多万,垃圾量却变少了,游客的素质和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我们一天只用放绳索四五次,节假日客流量多时七八次。”李培生说。

8月15日,李培生(左)与胡晓春(右)在工作间隙合影。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黄山上的古树名木也有了定期组织的专家会诊,实行“一树一策”保护,千年迎客松身边多了不少科技化的新装备。迎客松保护区域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迎客松周边的温度、降雨量等,红外线监控报警系统实时关注周边是否有人或野生动物活动。

2022年10月,寿逾千年的迎客松进行了第五次全面体检。结果显示:营养生长正常,长势良好。

胡晓春介绍,迎客松的防侵入报警系统还将进一步升级,一旦有野生动物出现,他们就可以及时用喂食等方式将其引开。

“毕竟能够出现在迎客松周围的也是重要的保护动物。”胡晓春笑着说。

近年来,不断有新物种在黄山被发现。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科研人员在黄山风景区猴谷分别发现新物种,并命名为安徽麝鼩、黄山小麝鼩、黄山猪尾鼠。近日,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杰科研团队开展黄山风景区生态环境地面监测的调查期间,发现了孟闻琴蛙这一中国特有的琴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扭尾曦春蜓等罕见生物。

奇绝的自然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全球宾客纷至沓来。2023年1月至7月,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253.58万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29.50%。为平衡庞大客流与生态环保,黄山风景区下足了功夫。

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宣传部副部长葛旭芳介绍,近年来黄山着力降低核心景区环境承载压力,实施办公、生活设施外迁工程,创建绿色酒店,减少生活污水、垃圾产生量。同时,大力推行垃圾洗涤下山、净菜净物上山、污水统管达标排放等措施,减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了让大自然能充分休息、自我修复,黄山对莲花峰、天都峰等多个著名景点实施封闭轮休,根据监测的代表性植被生长覆盖指标,决定封闭开放时间,促进植被生态的自然恢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