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沐王府吗?

本以为不过是小说家言,其实历史上还真有沐王府的存在。


(资料图片)

沐王府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亲封,并且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削藩的王府。

沐王府存在的时间和明朝差不多,大概有300年之久。

没有沐王府,也就没有大明多年边境的安定。

元朝末年,朝廷昏庸无道,各种苛捐杂税压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许多有识之士受不了苛政,便纷纷起兵造反,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当时的朱元璋家里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户,可因为实在是交不起繁重的税收,只好前去庙里做个和尚,只为了能够有口饭吃。

可谁知,和尚也不是铁饭碗,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朱元璋见生存下去如此艰难,于是心一横,便决定加入叛军。

朱元璋选择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可总算是不用饿肚子了。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虽然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但眼睛却清澈明亮。

这让朱元璋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做乞丐的日子,当时的他,空有满腔的抱负,却连生活都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如果不是后来出了家当了和尚,又加入了红巾军,恐怕也会像小乞丐那样向路人乞食吧?

也许是这个小乞丐的眼神太过明亮,照耀到了朱元璋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朱元璋当即决定收养这个孩子,这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孩子,虽非亲生,但也亲厚无比。

朱元璋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朱英,教导他读书习武,给了朱元璋能给的最好的教育。

将心比心,朱元璋的真心相待,换来的是朱英的忠诚。

在朱英12岁的时候,就已经走上战场,用他一次次勇武的拼杀,给朱元璋的队伍开辟疆土。

数年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渐渐打败了各路起义军,占据了上风。

最后,朱元璋赶跑了元朝的残兵败将,最终入主中原,建立大明。

论功行赏之时,自然不会落下了朱英。

朱英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元璋也不愿薄待了这位义子。

于是,朱元璋便询问朱英还记不记得自己曾经出自何家,或者记得自己姓什么?

然而,朱英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父母,早就已经不记得父母身在何处了。

朱英向朱元璋说,儿臣是父亲的儿子,深沐朱元璋的恩德,早就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父母是谁了。

朱元璋听了,大为感动,毕竟谁不想亲手养大的孩子,能够记住自己的恩情呢?

因此,朱元璋给朱英赐名为沐英,并且让沐英镇守云南,成为一代守土的藩主。

大明时的云南,还远远不是现如今的云南,气候宜人,春暖花开。

明初时的云南,可谓是瘴气横行,土匪烧杀抢掠,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沐英到了云南后,首先是扫平土匪,还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大力发展农耕,鼓励百姓开荒屯田,云南百姓在沐王爷的带领下,短短数年之间,屯兵数量就超过了百万亩。

不仅如此,沐王爷大力发展“马政”,在云南境内开设了很多马场,这也是有益民生的大好事。

凡此种种,沐王爷驻守云南之后,先后颁布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策略,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渐渐走向富足安宁。

当地百姓交口称赞,沐英的这些举措,为云南沐府长达300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沐英雄才大略不假,可他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和太子朱标感情最深,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沐英知道这个消息 后,呕血而死。

沐英死后,其子继位,此后,沐氏世代镇守云南,保境安民。

沐氏一族在沐英之后,成了云南实际的掌权人,300多年来,一直尽心守护着云南。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明王朝开始走向了衰落,作为大明最忠实的追随者,沐王府免不了也开始走下坡路。

大明晚期,可谓是内忧外患。

对内,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百姓连个告状的地方的都没有。

各地官员几乎都是上行下效,只顾自己享乐, 不顾百姓死活。朝堂上,真正有才华的人被排挤、被流放,而逢迎拍马之人则被重用。

上位者沉浸在河清海晏的美梦中,浑然不知外面已经是水深火热。

对外,满蒙势力虎视眈眈,皇太极觊觎中原物产丰饶、地大物博,屯兵草原,随时准备进攻大明。

就是在这样焦灼的情况之下,明朝上位者依旧耽于享乐,偏听偏信,最终导致各地百姓反抗络绎不绝。

而此时的大明士兵早就已经成为了摆设,根本无力反抗,起义军随便一打,就已经溃不成军。

先是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来又被关外皇太极攻入中原,再加上重臣吴三桂倒戈,大明王朝的统治轰然倒塌。

而依附于王朝的沐王府,自然也是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最后一代沐王府的掌权人沐天波拼死救下幼主,可惜,最后还是在逃往缅甸的路途中被杀。

沐天波死后,吴三桂因为帮助皇太极进入中原有功绩,就被封了王位,恰好在云南。

吴三桂入云南后,将原沐王府的一应物品全都收入囊中,并改建了自己的平西王府。

云南沐府诞生于明初,衰落于明末,和大明共存亡。

沐王府在存世的300多年内,将明初不太稳定的云南边境治理的井井有条,对华夏版图的扩大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作为后人,我们只能从历史寥寥的记录中,依稀看到当年的盛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