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

人类医学发展有文字记载的有3000多年。回顾医学史,从发展态势看,医学发展呈现出从无到有、迅速上升,随后经历下滑期,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发展模式看,初期的医学属于原始的整合医学,之后经过发展逐渐走向专科分化,现在又需要走向整合。整合的结果,就是整合医学,即还器官为病人,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并重。


(资料图片)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整合医学初探》,提出“整合医学”概念。经过不断实践与完善,这些年我们倡导在医学研究上探索反向医学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提倡多学科整合诊治,即“MDT to HIM”,意思是组建多学科整合诊治团队,制定个体化整合诊治方案,实现最优化整合诊治效果,二者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医学中的“分久必合”

过去20年,人类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医学知识亦然,在18世纪大致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每5年就翻一番。也就是说,医学知识的半衰期只有5年。医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对医学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临床医学的一些问题,包括专业过度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

举个简单例子,肿瘤本来是一种疾病,但分布于不同器官,就成了不同器官的病。临床医生认为,肿瘤是一个肿块,影像医生认为是一个阴影,病理医生想从细胞层面解释,而检验医生要从分子级别分析……各科医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在每个领域研究得十分深入,对认识肿瘤发挥重要作用;在治疗方面,药物在不断更新,手术也在不断迭代,但最终对病人生存的影响却没有想象中大。设想一下,各科医生面对病人,如果只按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治,采用的就一定是最合适的方法吗?答案是不一定。

整合医学应运而生。它的意思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以人体全身状况为根本,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和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医学体系。

努力与探索

近些年,我们围绕整合医学做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在肿瘤学领域,我们编写了《整合肿瘤学》,撰写了长达1000万字的首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并以中英文双语出版发行;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联合主办的《整体综合肿瘤学》英文杂志,也已正式创刊发行;《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也已出版发行到了19卷,另3卷正在编印中;在消化病学领域,编写了五卷《整合消化病学》……无疑,这些探索对整合医学的理论丰富是有益的,但要使整合医学实践落地,还需要有更多切入点和更强抓手。

如果在整合医学的具体实践中,只是将医生集中起来,在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方案后,不加选择地将其都放到一个病人身上,必然会导致过度诊断及过度治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推进“MDT to HIM”,这是西京消化病医院和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提出的概念,是整合医学的实践过程之一。

通俗地解释“MDT to HIM”,就是把大家叫到一起,讨论出一个合适的、整合型的、对病人效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实施治疗。它涉及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要组建多学科整合诊治团队,第二是制定个体化整合诊治方案,第三要实现最优化整合诊治效果。

一个特殊的病例

在一次案例讨论会上,曾有个特殊的病例。患者生病时才19岁,是一名舞蹈演员。

患者因排便困难、排便不尽、大便变细一年,自行服用药物治疗无效,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经药物治疗后,症状仍不能改善,于是反复奔赴外地两家医院就诊,后进行了全结肠切除、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这次手术后,她恢复顺利,每天排便可控制在2~4次,便秘症状也得到了改善。然而,在手术后第6年,患者突然发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随排气排便停止,于是再次开始了漫长的治疗。

前后16年间,她辗转全国多家著名医院,住院40余次,经历了大大小小11次手术,在此期间一度出现恐惧进食、抗拒进食的情况,体重从90斤直线掉到68斤。最终她来到我院治疗,进行了第12次手术。

接诊医生至今对这位患者印象深刻。当时,她是坐着轮椅来的,特别瘦,全身带了好多管子,有胃管、静脉管、造瘘管等。医生问她母亲:“患者得的是肿瘤吗?恶病质这么严重。”她母亲回答:“比肿瘤还重。得的是‘假性肠梗阻’,之前做手术的医生告诉她,就是老天爷也救不了了……”

所幸,我们给患者做的那次手术,结果是不错的。通过多学科整合诊治,医生停止了以症状为抓手的治疗策略,以心身科治疗为主,同时进行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解除患者疼痛感受。患者体重在3个月内,从68斤长到92斤。后来我听说病人康复后回到家,跟丈夫一起办了一个心理培训学校。我相信她这个学校一定会办得很成功。久病成良医嘛!

这是一个由循证医学引出问题,由叙事医学修正,最后靠整合医学完善的病例。病人前后共经历了12次手术,按循证医学方法,这些手术都应该做,且病人就诊医院都是国内排名前15名的医院,做手术的都是专家,手术都是在最先进的指南严格要求下做的。然而,循证医学虽然讲求证据,却忽略了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反应。这就需要叙事医学来补充和纠正。

我始终认为,医生应该有两套病历:一套记录病人的躯体症状和体征,另一套要把患者的故事写下来,这样才能解决病因的75%。最后,靠整合医学获得完善的结果。具体究竟该怎么做,我认为要把疾病的、疾痛的、疾苦的事情整合为一体,做一个“完整的医生”,看一个“完整的病人”。(本文由本报记者卞磊采访整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