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船上开课

扬子晚报网8月9日讯(通讯员 张然 张雨荷 记者 陈咏)“你们看,江上那个黑点,可能就是江豚。”“江苏路渡3010号”大副指着舷窗外说:“但是我们开船的人很难及时确定,等到我们确定是江豚时,往往已经对它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干扰到了它们。”暑期,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佑见江豚”生态保护团队成员,登上镇扬汽渡渡轮与大副深入交流,利用所学知识为构建江豚保护区贡献力量。

记者了解到,登轮前,团队成员运用专业知识在扬州江豚栖息地进行水环境监测,分析江豚的生存现状。还对长江扬州段航运船舶的流量和离岸的距离进行观测和记录,为航运规则的修订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撑。以专业理论基础和详实调研数据为支撑,团队成员精心设计开课内容,成功开设一堂堂生动的江上小课堂,向船老大们宣传江豚保护知识,“距离长江岸边两三百米生活着江豚,船舶的航行区域和江豚的生活区域会有冲突,比如船只的螺旋桨会伤害到江豚,甚至打散鱼群,导致江豚食物短缺,影响江豚的捕食和繁衍。”课堂上,团队成员们船员共同探讨如何减少对江豚伤害等问题。

现场监测

活动现场,船员们引导团队成员了解渡船的日常工作,成员们结合江豚保护知识,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有船员说:“以前驾驶船只时,我没有意识到竟然有这么多隐患,以后一定要加倍注意,这样的讨论为我们处理好正常工作与江豚保护提供了解决思路,大学生们的观测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我们会从现在做起,为保护江豚贡献一份力量。”

活动结束后,该院辅导员陈晟老师说:“以往,我们很难看到江豚;如今,长江扬州段‘江豚逐浪’的场景已经不稀奇了。这说明江豚保护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获得了可观的回报。一个团队的力量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通过一次次宣传和活动叠加,可以让更多人加入江豚‘后援团’,大家共同努力,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容’,让江豚安心繁衍生息。”

校对 王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