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的峨眉,非遗传承“基因”得天独厚——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乐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5项峨眉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资料图)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峨眉山文化底蕴深厚,佛教文化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峨眉山佛教音乐则是峨眉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国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峨眉山佛教音乐也是峨眉山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时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据峨眉山市资深文化学者林木先生考证: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以后,佛教音乐由僧人慧持将江南佛曲传入峨眉山,融进峨眉山原来的佛曲之中。
走进庄严神圣的峨眉山,聆听寺庙传出的阵阵梵音......峨眉山佛教音乐曲目丰富,属南方体系,现使用的有100多首,常用的有60多首,其中一些佛曲受到川剧曲牌的影响。它虽然来自江南,但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演变发展,融进了不少四川各地和峨眉山的地方民间音调,其声委婉流畅,唱吟动人,造就了峨眉山佛教音乐独特的艺术神韵。
峨眉山佛乐的唱词大多采用旧式词牌格式,音乐调式以宫调式和徵调式为主,给人以清静、庄严、肃穆之感。其唱腔讲究“八梵”,“一不男音,二不女音,三不强音,四不软音,五不清音,六不浊音,七不雌音,八不雄音。”这种“中庸平和”之音,强调自然和整体和谐,演唱难度相当高。
长期以来,峨眉山僧尼们坚持把佛教音乐奏唱作为佛节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绎出了“七星、三星、连九”等快慢幻化的翻板唱腔。除唱腔外,佛曲还使用铛、铰、木鱼、鼓、大磬、引磬、二星、铃、笛子等作为伴奏乐器。
峨眉山佛教音乐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峨眉山僧尼对佛旨的禅悟,是峨眉山僧尼精神文化生活在音乐方面的体现,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挖掘峨眉山文化内涵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峨眉山佛教音乐,正在峨眉山师师相承,大放光明。
记者:冯举 孙瑗
编辑:牟雯静 责编:钟婧薇 审核:赵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