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的最后一天,闷热的下午,3点,接到村里通知涨大水、上边儿来水……晚上村带头人催人们上车、撤离……党连夜把我们拉到学校宿舍,安慰我们不要着急,踏实待着。给乡亲们送来吃、水、被子……国家好,共产党好,把我们每一个百姓的生命保护……”


(资料图片)

日前,杨村一中安置点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里字字情真意切,透露着对转移安置工作中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的感激之情。

写信的人是王秀云和王维英,她们都是豆张庄镇茨洲村村民。7月31日14时,天津市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发布永定河洪水红色预警,永定河泛区内人员立即转移。接到消息后,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开展黄花店、黄庄、豆张庄三个镇街泛区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共组织撤离群众33455人,其中集中安置1346人。王秀云和王维英所在的位于东蒲洼街道的杨村一中安置点,目前已安置群众176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月4日,小武刚一走进杨村一中安置点,就听到阵阵歌声。工作人员正在操场上组织村民们一起唱卡拉OK,大家笑意融融,气氛祥和。虽然不是一家人,但这里已经慢慢有了“家”的温馨。

“这批转移安置人员在7月31日晚上就到了,目前已经住了6天。”杨村一中党委书记刘洪生说,为活跃气氛,及时消除可能产生的急躁、厌烦情绪,让群众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杨村一中体育教师和东蒲洼街道社区文艺骨干组织开展了广场舞教学、评剧演出、卡拉OK等各种文体活动。

“没人经历过全村转移,我们心情都很紧张。工作人员每天带着我们唱歌跳舞,几天住下来,大家的心情都放松了不少。而且这里有吃有喝,什么东西都有,身体不舒服还有医生来看。”王维英笑着说,“特殊时期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场所,能感觉到党和政府的用心,我们心里很踏实。”

正说着,小武看到两名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原来,为保障安置人员的健康需要,区卫健委在每个安置点都派驻了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所有入住人员不定时走访询问,随时关注群众身体状况,同时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安心、舒心入住。

医务人员赵月明说:“这里需要关注的人不少,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群众,我们都一一做了登记,进行分级管理,特别看护。”

遮风雨、送安稳。在群众转移安置的重要关头,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区教育局与各镇街、单位通力合作,紧急启用了包括杨村一中在内的8个学校作为安置点,全方位检查各安置点学校的电器线路、用水保障、消防隐患等问题,严格把关食品和饮用水来源,针对“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员做好代买代办、一对一服务。同时,为群众提供大喇叭广播、电子屏幕、开放体育场地等设备设施,组织棋牌、健康讲座、红色观影等文娱活动,统筹学校心理教师资源,成立心理疏导驿站,用心用情缓解群众紧张情绪,尽最大努力将转移群众安顿好、服务好。

目前,全区各安置点都有一支由属地单位、应急、教育、学校、公安、医护等人员组成的保障队伍,24小时待命,随时为群众提供服务。“从接到任务那一刻起,安置点工作人员就都忙起来了,几天来,大家帮助群众顺利入住、照顾一日三餐、确保住宿环境整洁安全,切实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用心用情把服务保障工作做细做实。”杨村一中安置点负责人、东蒲洼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娜说,“这里条件肯定不能和家比,但只要住一天,就要努力给群众回家的感觉。”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武清将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首位。妥善安排好转移群众的生活,做细做实集中安置点服务保障,确保群众住得踏实、住得安全,为百姓支撑起遮风避雨的温暖之家。

本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美丽武清

文字/编辑:赵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