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这次发布的新物种黄家岭脊蛇及其近缘种是进步蛇类中最原始的类群。我们做了分子钟得知,它应该起源于六千六百万年前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之前,这次在祁门县发现这个新物种,对研究黄山的地质、历史等都很有意义,也说明黄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5月20日,在2023年黄山市“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活动上,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标本馆馆长黄松这样向记者介绍了其和团队发现的全球新物种。

除了黄家岭脊蛇,当天活动上还发布了牯牛石豆兰、牯牛铁线莲、蔓生景天、黄山马蹄鳖、黄山新襀(jì)、小神穴步甲、黄山皖穴步甲、诧穴胫步甲、安徽麝(shè)鼩(qú)、雕鳞松塔牛肝菌、黄山松塔牛肝菌、东方牛排菌等其他12个全球新物种。这些都是由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等机构联合我市经过多年的专项调查和野外考察,分别在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风景区发现的,相关新物种科研论文分别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我市境内气候温润,植被茂盛,生态一流,物种丰富,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全市森林覆盖率82.9%,现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60多种,常见鱼类60余种。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近年来,通过专项调查和野外考察,全球新物种不断被发现,新纪录种持续刷新,充分表明黄山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新物种的发现,让人们对地球物种多样性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于研究物种的起源与进化及未来进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在抓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上,全面启动区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努力发现更多新物种、新分布和新纪录;同时加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运用,以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为目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持续开展创新探索,进一步提升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水平。

记者 胡利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