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 人间佛法,打坐共修


【资料图】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湘(2022)0000106

人一生的食量是有定数的。如果按人的寿命70岁计算,人的一生能吃50吨食物,相当于十六头大象的总和。《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指出,每个人一天食用大约一至两公斤的东西。

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曾讲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贪着贪着,就无福消受了。佛陀讲,不要贪,不要过度去摄取你用不了的东西。

有一个关于虚云和尚的故事。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

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

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弟子们代复。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去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吃红薯的季节。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僧人们就当小菜,有时连蕃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

每天过早堂吃的稀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

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很少。

老和尚吃的稀饭和菜,都是从大寮里打的,跟大众师父们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的话,他从不多加一道菜。

云居山地势很高,海拔一千一百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经不起寒冷的空气,皮都发黑了,煮熟后吃起来很苦的。

有一次,有人在老和尚那里吃稀饭,吃到了那种又苦又涩的红薯皮,便拣出来放在桌边上。

老和尚看到时默不作声,待吃过稀饭后,他却一声不响地把那些红薯皮捡起来都吃掉了。

事后,有人问:“您老人家都这么大年纪了,而那些红薯皮好苦啊!你怎么还吃得下去呢?”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啊!只可以吃,不可以糟塌呀。”

又有一次,有人到山上来探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道菜,请他吃午饭。客人是个在家人,不懂得惜福。

当他在吃饭时,掉了好几粒米饭在地上,老和尚看见了也不说话。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人面红耳赤,很不自在。

那人劝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

老和尚的身体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的牙齿特别好,记得有一次,有个居士送了一些炒熟的蚕豆上山。

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

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老人家听后,便大声地骂:“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

福报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所以,每个人,真的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推荐内容